九江职业大学理工科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方案(建议)
九江职业大学理工科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方案(建议)
贯彻强化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有序推进《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信息工程学院根据学校要求,充分考虑各院部需求及学院实际师资情况,制定本教学改革方案,拟在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三个理工科学院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一、指导思想与改革目标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能力为根本”的改革思路,通过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成绩认定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自主学习环境,特别是了解信息产业界的道德准则、法律法规以及与相关案例,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新要求。
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根据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前沿发展状况,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调整课程难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学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概念的了解。
三、多种途径改进教学方式
1、 课堂上采用教师演示加学生实操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授课形式为集中授课,课时为51课时,授课时间为周一、周三、周五每晚3节课加上周六白天8节课,每期为3周;或周二、周四、周六每晚3节课加上周日白天8节课,每期为3周。每学期根据当年新生入学时间及人数排定2-3期。
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优势,搭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慕课或微课学习平台,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或网上学习”和“与教师面对面或通过教师网上辅导、答疑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学习,突出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师生之间的在线和离线双重交互。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的知识点、练习和小测等)进行记录和考核。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针对新技术、新知识开设 1-2次集中讲座,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四、以证代考结合评价体系
1、学生每年上、下半年各有两次参加校内认证考试的机会,通过校内认证考试即可认定为终结性评价合格,校内认证考试成绩即作为终结性评价成绩。
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如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网络教学等的表现做出形成性评价。
3、以平时成绩的方式体现出形成性评价结果,以认证考试成绩的方式体现出终结性评价结果,将平时成绩和认证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出课程的总评成绩,作为本门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
五、积极开展竞赛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创业比赛,特别是江西省信息技术知识竞赛,达到“以证代考、以证促赛、课证融合、赛证融通”的良好效果。
六、切实落实保障措施
(一)信息工程学院负责《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方案的审定、教学指导、教学组织协调等工作。
(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所涉及到的多媒体教室及专业机房,由信息工程学院统一配置使用,相关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资源由信息工程学院专门课程团队做好日常管理、维护和更新,保障教学资源的正常使用。
(三)信息工程学院负责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的领导,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定期召开课程教学研讨会,采取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的模式,对教学过程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发现和讨论,提出解决措施。积极开展与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相关的教学研究,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四)学校根据实际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环境,增添必需的实验设施和软件系统,提高网络辅助教学的效率。
本方案由教务处和信息工程学院负责解释。
用户登录